地區(qū): | 武城縣 |
分類: | 政府機構(gòu) > 人民政府 |
網(wǎng)址: | 進入網(wǎng)上辦事大廳 |
工作時間: | 上午8:30—12:00;下午14:00—18:00(法定工作日,春秋季),14:30—18:30(法定工作日,夏季);13:30—17:30(法定工作日,冬季);具體時間以通知為準。 |
電話: | (0534)6211071 |
地址: | 德州市武城縣振華西街51號, 郵政編碼253000 |
武城縣隸屬山東省德州市,隔京杭運河與河北省相望。武城縣轄7鎮(zhèn)1街1個省級開發(fā)區(qū),面積748平方公里,人口401176人。武城人杰地靈,人文薈萃,孔子高徒子游曾為武城宰,弦歌而治,傳道授業(yè);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狀元孫伏伽就是武城人,先后共誕生過16位文武狀元,歷來享有"歷史名城、運河明珠、弦歌古郡、狀元之鄉(xiāng)"之美譽。武城民營經(jīng)濟優(yōu)勢突出,產(chǎn)業(yè) 特色鮮明,培育起汽車零部件、玻璃鋼中央空調(diào)和農(nóng)副產(chǎn)品深加工等三大特色產(chǎn)業(yè),先后榮獲全國第一個玻璃鋼縣、中國汽車零部件產(chǎn)業(yè)城、中國民族毯業(yè)城、中國辣椒之鄉(xiāng)、中國食用菌之鄉(xiāng)等20多項國家級榮譽稱號。
【行政區(qū)劃】 2019 年底, 全縣轄 7 個鎮(zhèn) 1 個街道和 1 個省級經(jīng)濟開發(fā)區(qū)。7 鎮(zhèn)分別為 :魯
權(quán)屯鎮(zhèn)、武城鎮(zhèn)、老城鎮(zhèn)、郝王莊鎮(zhèn)、甲馬營鎮(zhèn)、四女寺鎮(zhèn)、李家戶鎮(zhèn) ;1 街道為 :廣運街道;一個省級經(jīng)濟開發(fā)區(qū)為:武城縣經(jīng)濟開發(fā)區(qū)。
【歷史沿革】 夏、殷(商),屬兗州地。春秋時期, 屬晉國東部邊地。戰(zhàn)國時期,屬趙國,因地處趙國東境邊塞,地形平闊,為防御齊國侵犯, 筑城備武,武城因此得名。城址在今河北省故城縣西半屯鎮(zhèn)瓦子莊。
西漢初,置東武城縣,治所在原城址。置縣時,因左馮翊有一武城縣(治所在今陜西省華縣東 7.5 千米處),以坐落方位,故在武城名上冠一“東”字。同時置東陽縣,治所在今衛(wèi)運河?xùn)|甲馬營鎮(zhèn)甲馬營村西北,均隸屬冀州刺史部清河郡。東漢建和二年(148),改清河郡為清河國,東武城縣屬冀州部清河國。三國時期,屬魏國冀州部清河郡。
西晉初,沿襲東漢建制。太康(280— 289)中去“東”字,改稱武城縣。
東晉十六國時期,初屬后趙(咸和二年, 327 年),中屬前燕(太和元年,366 年),后屬前秦(太元七年,382 年),一直隸屬清河郡。南北朝時期,初屬南朝劉宋冀州部清河郡。北魏永安元年(528), 在陽平郡平陽(今河北省故城縣饒陽店)復(fù)建一城,亦叫武城縣,原武城地省入貝丘縣,均屬清河郡。北齊天保七年(556)廢陽平之武城縣,將武城縣移至信城縣界。武城縣治移至信城縣舊城(今河北省清河縣尹才莊附近),屬清河郡。北周武帝建德六年(577),廢清河郡置貝州,武城縣屬貝州。隋開皇六年(586),改武城縣為清河縣。析貝丘縣武城舊地置武城縣,又分置歷亭縣(縣治位于今廣運街道四關(guān)),屬貝州。開皇十八年,改東陽縣為漳南縣(縣治在今河北省故城縣故城鎮(zhèn)),屬貝州。隋煬帝大業(yè)二年(606),廢州,復(fù)置清河郡。隋代,今之武城縣境,北部屬漳南縣,南部屬歷亭縣,西南一隅屬武城縣。
唐代,屬河北道貝州清河郡。唐高祖武德六年(623),遷漳南縣城至漳南鎮(zhèn)(今魯權(quán)屯鎮(zhèn)漳南鎮(zhèn)村),仍屬貝州。唐高宗調(diào)露元年(679) 將武城縣治移至永濟渠(運河)西,即今河北省故城縣祖楊附近。
北宋初,屬河北東路貝州。宋仁宗慶歷八年(1048),改貝州為恩州,武城改隸恩州。至和元年(1054),漳南縣并入歷亭縣。宋徽宗大觀二年(1108),衛(wèi)運河泛濫,武城縣治東移 5 千米,即今老城鎮(zhèn)政府駐地。
金代,金太宗天會十二年(1134),恩州治所遷歷亭縣(州縣兩治同城)。
元代,元世宗至元二年(1265),屬東平路。至元七年,改隸高唐州。恩州僅轄歷亭一縣和司候司。
明代,屬山東布政使司東昌府高唐州。明太祖洪武二年(1369),降恩州為縣,直屬東昌府。洪武七年(1374),恩縣治東遷 20 千米之徐官鎮(zhèn)(今平原縣恩城)。
清代,屬山東布政使司東昌府高唐州。清世宗雍正八年(1730)改隸山東東昌府臨清州。民國 2 年(1913),廢除府、州制,山東省改設(shè)膠東、濟西、岱南、岱北 4 道,武城縣屬濟西道。民國 3 年(1914),濟西道改東臨道,武城縣屬東臨道。民國 14 年(1925),改屬德臨道。民國 16 年(1927),國民政府廢除道制,設(shè)省、縣兩級政府,武城縣徑屬山東省政府所轄。民國 21 年(1932),屬臨清行政督察區(qū)。民國 26 年(1937),屬第四行政督察區(qū)。民國 27 年(1938),屬魯西行署第四行政督察區(qū)。民國 34 年(1945),屬魯西北辦事處第四行政督察區(qū)。
1940 年 5 月,武城縣建立抗日民主政府, 隸屬冀南行政區(qū),治所在西里屯(今屬河北省故城縣)。同年 8 月,改屬冀南行政公署第六專區(qū)。1941 年 9 月 1 日,改屬晉冀魯豫邊區(qū)政府冀南行署第二專區(qū)。1945 年 5 月,冀南行署合并為冀魯豫區(qū),武城縣抗日民主政府屬晉冀魯豫邊區(qū)政府冀魯豫行署第二專區(qū)。
1949 年 8 月 13 日,武城縣改屬河北省衡水專區(qū)。1952 年,改屬山東省德州專區(qū)。1956 年 1 月(國務(wù)院批準時間 2 月 24 日),德州專區(qū)撤銷,改屬山東省聊城專區(qū)。同時恩縣撤銷, 將恩縣西部的滕莊、舊城兩區(qū)及劉王莊區(qū)的大部分并入武城縣。1958 年 12 月,將武城縣合并于夏津縣,隸屬聊城專區(qū)。1961 年 6 月,夏津、武城分立,并恢復(fù)德州專區(qū),武城縣隸屬德州專區(qū)。1964 年 12 月(1965 年 3 月 12 日國務(wù)院批準),山東河北兩省以運河為界,將武城縣運河以西區(qū)域的饒陽店、武官寨、祖陽莊 3 個公社和甲馬營公社的 14 個自然村,共 244 個自然村劃歸河北省故城縣。將河北省故城縣所屬鄭口公社的南甘泉、北甘泉 2 個行政村劃歸武城縣。1965 年 9 月,將平原縣的四女寺、張官寺、郝王莊、董王莊、大屯 5 個公社劃歸武城縣, 形成縣域。1967 年,德州專區(qū)改地區(qū),武城縣隸屬德州地區(qū)。1973 年,衛(wèi)運河展寬,縣城由今老城鎮(zhèn)遷至東北 20 千米,即今縣治。1995年 4 月,德州地區(qū)撤區(qū)建市,武城縣隸屬德州市。